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【信披】查看更多考评等级
来源:国际金融报
保险“开门红”正悄然生变。
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,作为“开门红 ”的重要时间段 ,2025年前2个月,人身险公司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1.2万亿元,同比下降2.63% 。
不过,业内认为 ,在当前市场环境下,业务结构优化的重要性高于单纯的规模增长。可以看到,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后 ,采取“保底+浮动”收益模式的分红险产品成为人身险公司重点发力方向,这也在“开门红”战场上得到充分验证。
分析人士指出,尽管保险公司业务增长有所承压 ,但得益于预定利率下调、费用管控以及产品策略转向浮动收益型产品,预计利好推动负债成本改善。
“开门红”保费增长乏力
2025年1—2月,保险业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1.52万亿元 ,同比微降1.16%,罕见地出现了负增长 。其中,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下滑是主要原因 ,同比下降2.63%至1.2万亿元。
具体到不同险种,寿险保费规模的下滑趋势最为显著。数据显示,1—2月,寿险 、意外险、健康险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.02万亿元、70亿元、1672亿元 ,同比增速分别为-3.51% 、-1.41%、2.96% 。
不过,分月来看,下滑幅度正在收窄。1月、2月 ,人身险公司单月保费规模分别为8623亿元 、3328亿元,分别呈现同比下降4.5%及正增长2.6%的态势,2月较1月增速提升7.1个百分点。
谈及“开门红 ”保费增长乏力的原因 ,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在接受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采访时指出,首先,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环境变动 ,这一变化显著影响了消费者的投保意愿,保险购买需求有所降低 。
其次,保险产品本身存在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,尤其是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,降低了产品的吸引力。
再者,监管政策的调整对保费收入产生了直接影响,尤其是对保险销售规范的加强 ,这对“开门红”保费构成了挑战。
最后,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,其他金融产品的分流效应也对保险市场造成了影响 ,进而导致保费的下降 。
东吴证券首席战略官、联席所长孙婷认为,前两个月人身险保费增速承压,一方面是由于2025年“开门红”主要产品转向分红险 ,市场接受度仍待提升;另一方面是因为2023年至2024年连续“炒停 ”后,市场需求一定程度被透支。此外,“报行合一”全面落实 ,渠道销售积极性受到影响。
值得一提的是,按照多年以来的惯例,上市险企会逐月公布保费规模 。但进入2025年后 ,中国人寿、中国平安等开始不再披露相关数据,这也使“开门红”相较往年显得更加静悄悄。
对此,业内普遍认为,保费数据并非监管要求披露的信息 ,是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。同时,实施新会计准则后,原来的保费数据不能完全反映人身险公司的保险服务收入情况 ,因而未再披露这一数据。
分红险有待破冰
“分红时代,穿越周期! ”打开社交媒体不难发现,2025年“开门红”启幕以来 ,关于分红险的宣传明显增多 。
简单来说,分红险收益由两方面构成:一是保底收益(即固定返还部分),二是分红收益 ,保险公司根据分红险的业务经营状况,每年确定实际派发的红利。在近期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,多家上市险企高管都表达了对于分红险的信心。
“在预定利率下降的背景下 ,从全行业来看,分红险的占比将持续增加,分红险的利润边际也将进一步升高 。”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表示,分红险在平安整个产品结构中的占比会持续增加。此前预计 ,分红险会占行业整体销售的50%以上。从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,基本上符合预期 。
“从一季度的市场来看,分红险是有空间的 ,也有一部分客户认可。 ”新华保险总裁 、首席财务官龚兴峰透露,二季度会进一步加大分红险的销售力度,同时加强销售队伍技能的培训和转变 ,确保分红险转型能够成功。2025年,新华保险计划分红型产品在整个业务盘子里新单保费不低于30% 。
杨帆告诉记者,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 ,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,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与此同时,这类产品有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 ,增强市场竞争力,监管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保险公司发展这类产品。
当然,分红险想重回主流市场并非易事 。杨帆指出,一是市场竞争激烈 ,如何突出产品特色成为一大难题;二是消费者对分红险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有待提高;三是保险公司需要加强风险管理,确保分红险的收益稳定性。
中信证券非银行金融业联席首席分析师童成墩表示,在低利率环境下 ,分红险成为保险公司产品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向。但资产荒叠加受披露规则所限,分红实现率波动可能削弱产品的吸引力。
“展望未来,保险公司产品结构中纳入更多分红险是大势所趋 ,但仍需时间 。”童成墩指出,短期内,无论是渠道适应分红险销售 ,还是客户消费倾向的转变,都具有挑战性。长期看,随着利率不断走低 ,分红险作为一种类固收产品,能够满足市场需求,规模增长将具有持续性。